技术分享
成语典故一则入木三分?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的故事
成语“入木三分”讲的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。
王羲之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,他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、家喻户晓的大书法家,被后人誉为“书圣”。他的书法到底有多棒呢?四个字——冠绝古今。王羲之之后,在书法上能够超越他的可谓凤毛麟角。古往今来,很多学书法的人都喜欢以他的字作为范本,进行临摹学习。人们评价他的字是“秀丽中透着苍劲,柔和中带着刚强”。
可能有人会说,王羲之有写字的天分,所以他的书法才会这么绝棒。
的确,王羲之在书法方面有其天份是真,可是,你却没有看到他刻苦练字的样子。
王羲之练字的样子堪称“着魔”一般。站着练,坐着练,走路练,休息练……
但他可不是简单粗暴地只顾埋头写字,盲目练习,以时间和数量取胜,而是每练一个字,就不断地琢磨这个字的架构和气势。有所领悟时,就立刻用手指在衣襟上划拉着练习,找感觉。据说,他的衣服总是被他划拉练字的那一块早早就破了。
古人写完字,貌似都要在水池里洗涤笔砚。那个洗涤笔砚的池子被称为“洗砚池”。元代王冕有一首名诗《墨梅》这样写道:“我家洗砚池头树,个个花开淡墨痕。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诗中就提到了洗砚池。
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,比元代的王冕虽说早了差不多一千年左右,但王羲之依然有他的洗砚池。
王羲之的洗砚池其实是一个池塘。他每次练完字后,就到那个池塘里洗涤笔砚。后来,池塘里的水都被染成黑色的了。
当然,这种做法在如今肯定是不提倡的。因为,我们要保护环境,保护水资源,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,这个显然更为重要。
我们通过这个例子想说是王羲之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。
王羲之写字的功夫如此之深,那么,“入木三分”是如何体现的呢?这个成语又是如何产生的呢?
话说有一次,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天地祖先。古人祭祀都有祭辞,皇帝也不例外,且仪式规格最是高大上。
皇帝把事先写好的祭辞交给王羲之,让王羲之写在木板上,以便工人雕刻。
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,因为他们发现木板上的墨迹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。工人们不由得由衷赞叹说:“大人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!”
这个故事记载于唐人张怀瓘所著的《书断·王羲之》一书中,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“入木三分”。这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,现在多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见解和议论透彻深刻,力透纸背